人文摄影,渔夫和农夫,你更倾向谁?
做渔夫还是做农夫
说起“人文”,你脑海里也许立刻会浮现出迎风飘舞的藏族经幡,或者非洲饥民的苦难,亦或战争过后的满目疮痍。
没错,这些场景的确是许多摄影师梦寐以求的拍摄题材。米兰昆德拉曾说“生活在别处”,那么摄影是不是也必须“在别处”呢?难道说只有跋山涉水、远赴重洋,オ能“摄影”,オ能“人文”吗?
在现代摄影术的诞生地一法国,很多摄影师都日复一日地拍摄着他们深爱的巴黎。比如拍摄风格诙谐幽默的人文摄影大师杜瓦诺,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拍摄巴黎,并且从未离开,甚至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,很长一段时间都只在周末外出拍摄。但是,他拍摄的“市政厅广场之吻”、看画的夫妇、淘气的学童,现在都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照片和巴黎最畅销的明信片。看看你的身边,你生活的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人与人之间又是如此不
同。换个角度看看你的生活吧,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都可以摄入取景框。有个自称“不喜欢出差”的摄影师曾经告诉笔者,拍摄有深度的专题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他绝对会从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寻找题材,因为这样不仅占尽主场优势,
而且可以长期追踪,何乐而不为呢?
有人将人文摄影师分成渔夫和农夫两类:渔夫每天出海,却并没有太明确的目标,他出海时并不知道今天要撒几次网,撒了网是否就能打到鱼;而农夫呢,他每天只琢磨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,但经过他的精耕细作,秋后的收成往往不错。其实,摄影师并不一定非要到“他多”才能拍摄出好作品,没有明确目标的采风就像渔夫打渔,有可能收获颇丰,也有可能空手而归。而“耕田”则要踏实得多,总是能给你不错的回报。我们建议,刚刚起步的爱好者还是先做好农夫,着眼于身边的小事,脚踏实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“收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