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如何才能更好的保真图片色彩?使用白平衡
1)什么是白平衡
黑体在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会发光,温度不同,发出光线的颜色也不同。在特定温度下发出光线的颜色即用“色温”表示,单位为开尔文温度,记为“K"。色温越低,则颜色越接近于红黄色,色温升高到6,500K时,发光接近于白色,温度继续升高则趋于蓝色。
在我们门生活的世界中,到处充满着不同色温的光源。即便是最常见到的太阳光,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中,其色温也是不同的:日出日落时约为2,000K(暖黄色),中午时间约为5,300-5,500K(浅黄,接近于白色)其它时间段色温则介于这两者之间。人眼对于色温变化有着很好的适应功能,因此在不同时段看同一个物体颜色差别不会很大,看到的颜色更接近于白光照明的效果。相机则不然,机器会如实地记录下物体在环境光照明下的绝对颜色。我们假设有一张白纸受4,500K的光源照射,4,500K的色温为暖黄色,相机上拍出来的白纸便也是暖黄色的,而人眼看到的则是白色。光源换成6,500K的淡蓝色光,相机拍出来是淡蓝色,而人眼看上去依然是白色。这就是人眼和相机的区别。
这也是引人白平衡概念的原因:人看到的是不变的颜色,而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有可能整体偏色(偏黄或偏蓝)。这当然是不行的,要设法予以解决。既然白色的纸张在光照下变成暖黄色了,那把暖黄色的纸张变回白色不就可以了?事实上确实如此。为当前拍摄的场最指定一个“白色”,告诉相机当前光环境下的白色是什么样子,相机再以此为依据进行整体调节,就能使整张照片的色恢复“正常”,也即维持在人眼所见的状态了。
白平衡和色温一样,也是用多少“K”来表示。当白平衡色温低时,拍出的照片偏蓝;色温高时则偏黄,跟色温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。这很好理解:白平衡色温是校正量,而色温是绝对量,两者自然是相反的。自己领会一下便可。
为了使相机用起来顺手一点,相机制造者们发明了一个叫“自动白平衡”的功能,在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准确地判断环境光色温,给出合适的白平衡,拍出颜色正确的照片。在许多状况下已经很好用了。若需要更精确的白平衡设置,则需要使用固定色温的白平衡模式(除自动以外的白平衡模式)。部分中高端单反相机还具有手动白平衡功能,为精确控制提供了很大便利。
2)白平衡的重要性
白平衡不仅关系到一张照片是否“偏色”,甚至会对一张照片的表现力起到决定性的影响。清晨我们看到的阳光是暖黄色的,给人以温馨宁静的感觉,但相机拍出来却往往容易“矫枉过正”,它会执着地把阳光变为白色,阳光失去了温暖,整张照片的气氛就荡然无存了。类似的情况还有晚霞、烛光等。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(当然,这一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改善),这时候就需要人为指定一个固定色温,尽力去还原现场的环境光氛围。
有时候也会有人反其道而行。大部分人用白平衡来还原,有人则偏爱使用白平衡来创造。在天气条件并不好时(比如阴天),创造性地使用低色温白平衡(如钨丝灯白平衡)可以将原本灰蒙蒙的景物覆上一层好看的蓝紫色,这便是白平衡的另一种运用了。
使用好白平衡,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。对于一个严格的摄影者来说,这无疑是该用心去对待的。